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信息系统审计绩效评价,以及审计绩效评价怎么做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信息系统审计绩效评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审计绩效评价怎么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关于绩效审计的法规?

1、关于绩效审计的法规?

一、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搞好绩效审计,首先要认识到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绩效审计是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事物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审计本质上作为国家经济监督的一种手段,随着国家经济监督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发展。所以,审计的目标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必然发展到开展综合绩效评价。由此,审计的发展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进入到绩效审计阶段。

(二)绩效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主要法律依据有: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第三、《国家审计准则》第六条规定 “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主攻方向

审计署已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纳入审计工作规划中,绩效审计是今后审计工作的主攻方向。

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工作目标。在《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又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

(四)全面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后,审计机关的地位上升到了国家治理手段的高度,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随之,审计体制将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对基层审计机关的要求会更高。

县级审计机关要适应审计地位和体制的要求:

第一、审计的内容在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绩效;

第二、审计的执法形式由处理处罚为主要过渡到建议整改为主;

第三、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将更多地跟着上级“指挥棒”转,审计署正在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县级审计机关也要同步。

  第一条 为了规范绩效审计工作,提高绩效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绩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效果性,是指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三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绩效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绩效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绩效评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