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非遗针灸系统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非遗针灸系统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针灸图记是谁写的?

1、针灸图记是谁写的?

王惟一和针灸图经的传奇故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北宋著名医家王惟一的代表著,又名《天圣针经》,因书撰成后刻于石碑,并铸成针灸铜人两座与书配合,全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

惟一堂创始人、何氏面瘫外治疗法第六代传承人何传义指出,天圣四年(1026年),王惟一奉皇帝命令,纂集旧闻,订正廖误,考订针灸著作。按照人形绘制人体正面、侧面图,标明腧穴的精确位置,搜集整理古今临床经验,汇集诸家针灸理论,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由王惟一负责,将全书内容刻石,并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以该书石刻为壁,在大相国寺内建成“针灸图石壁堂”改称“仁济殿”。

中医非遗传承人何传义表示,《图经》完稿后,很快刊印。但王惟一担心书籍不易保存,日久遗失,更担心在刊印的时候出现讹谬,便创造性地将《图经》刻于石上,昭示大众,便于学者观摩。在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把该书石刻为壁,在大相国寺内建成,建成“针灸石壁堂”(1042改称“仁济殿”)。

中医非遗传承人何传义指出,元代至元(1277-1294)年间,将石刻从汴梁移到大都,陈列在明照坊太医院三皇庙的神机堂内。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由于时间长久,石刻已漫灭不清。明英宗下令工匠砻石,仿前重刻。重刻上石,将“新铸”二字删去,定名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增入明英宗序言,记石刻之沿革。到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由于需要修筑城垣和东城,宋天圣刻石被劈毁,充当修筑城墙的砖石,被埋于明代城墙之下。

中医非遗传承人何传义介绍,1965年至1971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拆除明代北京旧城墙的考古工作中,将宋天圣石刻发掘出土,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对石刻确为宋天圣文物依据是石碑所刻“通”字,缺笔少了中间一竖,为章献刘太后临朝,避其父刘通讳使然。

针灸图记是王惟一写的。

关于非遗针灸系统评价和非遗针灸系统评价报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非遗针灸系统评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非遗针灸系统评价报告、非遗针灸系统评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